2014-06-21 08:56
入世以来,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,农业“走出去”战◎略稳步推进,无论是海外农业投资规模,还是经营领¤域、参与主体、合作成效、支持措施等具体@方面,都取得了长足进展。
在取得成就的同时,农业“走出去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。
海外试水初破题
农业成功“走出去”的企业◥还比较有限,且多直接从事农产品的种植与生产,较少涉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、农□产品加工、物流及贸易等产前、产后环节。一方面,农业投资容易受到东道国政治环境、法律法规变▓化等因素影响,风险偏大;另一方面,企业对农业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农产品的定价权明显不足,效益偏低。此外,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土地№权属负责任治理自愿准则和正在制定的负责任农业投资↓原则也对企业“走出去”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。
事实上,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追求利润,忽视环境代价、社会公平』的质疑一直存在。随着近年来全球海外农业投资规模的快速增加,一些媒体和机构不断把中国作为“新殖民者”进行大肆炒作,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“走出去”的舆论环境与实际的农业投资行为。
从目前情况来看,中国农业“走出去”已经受到了有意无≡意的曲解报道,一些信息与实际相差甚远。根据国际可持续 发展研究所◥的研究报告,在媒体所报道的合计超过900万公顷的86个中国大型农业项目中,中国▂实际拥有大型农业项目54个,共计490万公顷,其中真正运作的项目仅32个,合140万公顷,在非洲实际运作的仅有46.4万公顷,远少∩于媒体所报道的规模。
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于南美洲和北美洲,橡胶等其他农作物主要来@ 源于亚洲,非洲仅占中国全部农产品进口的4%,中国并没有依靠非洲养活自己。
加之农业“走出去”的国内管理体制不顺、支持措施不足等深层次问题,中国农业“走出去”仍需继续破题。
如何走得稳又好
据200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,为了满足93个∮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的农产品需求,每√年平均需要2090亿美元的投资。现实的◆情况是,很多国家的农民平均投资规模处于止步不前▲状态,甚至有所减少。中国农业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,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更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。因此,中国农业“走出去”的前▓景非常广阔。 从国际经验看,美国、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型粮企很少直接参与粮食种植与生产。例如,四大粮商,即美国的ADM、邦基、嘉吉和法国的路易达孚,都涉足生产、加工、贸易、物流等多个〓环节,控制了全球粮食交易规模的80%左右,牢牢掌握着全球农业领域绝对的话语权。其经营模式和◢发展经验,值得中⌒ 国农业企业借鉴。客观上也要求中国培育国际大粮商,以逐步破除跨国粮企垄■断,稳定国际、国内市场。
2012年5月,世界粮食安全委员ζ会审议通过了《国家粮食安全框架下土地、渔业及森林权属负责任治理自愿准则》,目前,正在主导编制《促进农业和粮食系统∏负责 任投资原则》,并计划提交于2014年10月召→开的第41届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。两项国际规则均直接针对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与农业投资行为,虽为自愿性质,但作为国际性指导文件,一方面,有助于引导东道国创建更好的农业投资环境,推动投资企业与当地居民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,即只●要国内企业依照东道国法律和当地╲习俗合法经营,可有效消除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的妖∞魔化宣传,助推中国农业“走出去”;另一方面,为有关国家灵活运用准则、设置投资准入门槛也提供了机会,可能加大农◆业“走出去”的成本与不确定性。
农业“走出去”的环境更趋复杂。应该抓紧制定我国农业“走出去”战略规划,切实理顺当前农业“走出去”涉及十余个卐部门的管理体制,研究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与支持措施,切实解决农业“走出去”中存在的支持力度低、农产品返销难、企业风险高、信息不对称△、话语权不足等各种问题。
农业“走出去”本质上仍是一种市场行为。最为重〖要的,还是各个微观企业适时调整投资战略,采取合资、参股、收购、长期合ζ 作协议等多种手段,推广公平、包容和共赢的本地】化商业模式,推动海外农业项目向附加值高、敏感度低、带动效应○强的产业链两端拓展,减少农业“走出去”风险,提高农业“走出去”成效。
dongfumiye@163.com
400-651-9777
0432-63519777